珠海第七中学初中一年级某班学生小明(化名),上课时跟同学冲突,被当时上课的数学老师叫出了教室,后来还由于其他事情,陆陆续续地没进教室上课,有时甚至不让进学校,这让孩子不知怎么样是好,很渴望尽快结束这种放假的日子。(3月12日《珠江晚报》)
社会和家庭的施压,估计小明非常快就会重返课堂。建议珠海七中可以作个调查,看看长假过后,这个孩子检讨得如何?果真憣然悔过,说明放逐惩治是上策。反之,则要思忖这种做法的失策之处。更何况,孩子的教育权受法律保护,其他人无权剥夺,作为教育工作者,应该比大家都了解。
一个问题孩子,到底应该哪个管?客观来看,学校、家庭、社会应该齐抓共管。但事实证明,对于孩子价值观的形成、好习惯的培养,学校教育比家庭、社会教育更具优势。父母把孩子送进学校,交纳了有关成本,就已经形成了事实上的契约关系,教育学生自然是学校和教师的责任和义务,这个时候再把孩子推向社会、踢给父母,是明显的失职行为。
把问题孩子逐出课堂,跑偏的教育观念罪不可恕。在应试教育指挥捧的左右下,道德教育空间被紧急挤压,教师整天忙教学、抓成绩,学生整日做试题、赶名次,道德教育甚至被觉得是费时的虚活,直接导致学生情感世界的日渐荒芜。可以猜想,这个孩子的成绩决不冒尖,不然老师不会舍得舍弃。把问题孩子逐出学校,老师教学就可集中精力、学生学习更可排除干扰。总之,撵走问题学生完全出于保证教学的私心。
事实上,中学生遭到生理特点影响,性格不听话比较明显,不可能个个乖巧、听话,犯了错误误也是在所难免。此时,最需要就是老师的关怀和教会育,只有长期的德育感化和爱心交融,并施以规范教育和思想引导,让问题孩子在潜移默化中自然醒悟。当然,这个教育过程必不可少苦口婆心,但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,却必不可少。简单地赶出问题学生,不只容易形成教育真空,更将学生推至迷茫的十字路口,十分危险!
古训曰:成才先要成人。此话放到今日更显要紧。放逐问题孩子,就是在制造一种危险,这是畸形教育观发出的一个危险信号,理应高度看重、准时纠偏。并切实将德育置于教学之前,学校教育才能回归本位、孩子成长才能叫人安心。